心中焦虑不已。
他们知道,如果任由武将们这样下去,李世民可能会做出不利于国家长久发展的决策。
好在,很快房玄龄和杜如晦便相互将两份折子看完。
房玄龄更是上前一步说道:“陛下,现在的突厥虽然实力下降了不少,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轻易征服的程度。突厥人骁勇善战,且地形复杂,如果轻率出兵,很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。”
听到房玄龄的话,李世民一下子就陷入到了沉思中。
见到李世民的反应,房玄龄心中也有了几分底气,他继续说道。
“在当前的情况是,攻打突厥,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投入。大唐国力尚未完全恢复,军队也需要时间来整顿和训练。如果贸然发动战争,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。”
说到最后,腹有良谋的房玄龄也知道,不能一味的压制李世民的雄心壮志。他停顿了一下,调整了语气,用更为平和的语调说道。
“陛下的凌云壮志是大唐繁荣昌盛的基石,也是天下百姓的福祉,待到我们国力强盛之后,小小突厥自不在话下。”
房玄龄的话让李世民陷入了沉思。他明白,房玄龄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。
战争不仅会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,而且对大唐的国力、资源和人民都是巨大的考验。
正当李世民在思考如何回应时,杜如晦站了出来,他观察到李世民的态度正在转变中,趁热打铁道。
“殿下,玄龄此话不假,此刻确实并非最佳的时机。我大唐目前需要的是稳定和恢复,而不是无谓的战争。打仗除了会消耗大唐大量的资源外,还会带来无法预测的风险。”
说着,他朝着李世民抱拳行礼道。
“臣请陛下三思,一切以大唐和百姓的利益为重。”
而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这番话,不仅将李世民成功说服,就连其他大臣也觉得十分有道理。
纷纷跟在后面,朝着李世民行礼大喊道。
“请陛下三思,一切以大唐和百姓的利益为重。”
看到这一幕,极力主张对突厥开战的程咬金、尉迟恭、张公谨三位将军沉默了下来。
他们知道,这次又打不起来,没有办法的他们,只能跟在众人身后,跪了下去......
“各位爱卿,朕明白你们的担忧。大唐现在正处于休养生息当中,确实不宜轻启战端。”李世民缓缓说道。
“既然,暂时还不是攻打突厥的最好时机,那么就暂且将这件事搁置。现在你们密折也看完了,对于蜀王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,你们怎么看?”
听到李世民的话,原以为今日在甘露殿商议之事,可以暂时告一段落的诸位大臣。
没有想到,最终还是没有逃过,蜀王李恪这一茬。
这件事,牵扯到皇帝的儿子,他们这些大臣确实不太好置喙。
毕竟这件事牵扯李世民,自古也不一定就是太子继承皇位,一旦处理不好,很可能引火上身,最终得不偿失。
一时间,大殿中的气氛有些压抑。
李世民也看出了大臣们的顾虑,他深吸一口气,语气温和地说道:“众卿不必拘束,对于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,你们尽管畅所欲言。朕不会因此而怪罪于你们。”
最终,还是匆匆看完两封密折的李唐宗室名将李道宗打破了沉默,他深知作为臣子,以及李氏皇室的他有些话不得不说。
“臣认为,蜀王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,有待商榷。”李道宗犹豫了一下,然后继续说道。
“微臣不但认为蜀王李恪,本身并无过错,且有功于大唐。
说话间,他意味深长的看一眼站在他不远处的柴绍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