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玺,不仅是皇权的象征,更承载着无数王朝的更迭与历史的沉淀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所以,若是李恪能够率先找到它,把它给藏起来。
若是李治即位之后,你好我好大家好,也就罢了。
万一,他还是想和老丈人长孙无忌一起对付他。
到时候,他兵强马壮不说,他写上一篇檄文,拿出传国玉玺,往上一盖。
这可比“清君侧”、“诛奸臣”“奉天靖难”的威力要强多了。
想到这里,李恪的嘴角都要流出口水来。
他轻轻理了理衣襟,缓缓站直了身子,目光坚定地望向李世民,沉声道。
“启禀陛下,臣愿往北疆。突厥之事,关乎国家安危,儿臣虽不才,但定当竭尽所能,配合朝廷大军,攻打突厥。”
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的众多大臣,皆被燕王李恪的决心与担当所震撼。
李世民看着李恪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与骄傲,最终点了点头,道。
“好!既然我儿有如此决心,朕便同意了此事,等到过完上元节,你便启程前往大草原,安抚民心,全力配合攻打突厥之事。”
“儿臣遵旨!”李恪躬身行礼,言简意赅,干脆而利落......
随着大朝会的结束,与出征突厥,春祭农神,燕王出京。
这三件可以说得上绝对大事的政令,几乎就在新年的第一大朝会上,就被干净利落的确定了下来。
这哪怕在讲究开放的大唐,快的几乎都有些算是令人咋舌了。
朝堂之上,百官虽心中各有思量,却也不得不佩服皇帝李世民的决断力与魄力。
毕竟,渭水之盟好像还是不久前的事情,那场耻辱性的和约让大唐上下倍感屈辱,渴望一雪前耻。
而今,皇帝李世民就已经毅然决然地,决定发动对突厥的征讨。
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大唐的国威与决心,更让百官看到了国家重振雄风的希望。
随后的上元节期间,京城内外都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之中。
只有李恪却无暇顾及这些。
除了他要利用这段时间,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北上的事宜和物资外。
同时,也要哄好一个女人。
当然了,这个女人不是长孙娉婷,而是他的母亲杨妃。
也不知道,只不是长孙无忌这个老狐狸。
在贞观三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上,就暗暗使绊子,阴了一下李恪。
导致他良心发现,还没等自己的女儿长孙娉婷张口,他便主动派人前往李恪的燕王府,告知李恪,届时,长孙娉婷会和他一起前往北疆。
这一消息,对李恪来说,既是意外也是惊喜。
而李恪也没有想到,一向温柔又好说话的母亲杨妃,对于自己返回封地,会产生这么大的情绪波动。
杨妃的寝宫内,烛光摇曳,映照着她紧锁的眉头和眼中闪烁的泪光。
看着躲在门后,小心翼翼探着一个脑袋的李恪。
杨妃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股子逆气。
她忽地站起身,快步走到李恪面前,眼眶微红却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。
“恪儿,为何你要如此执着于返回那遥远的封地?留在京城之中,不好吗?你又聪明又会挣钱,边疆苦寒,战乱频发,为娘怎能放心你孤身前往?”
说完,不等李恪回话,她又自顾自的说道。
“也不知道你父皇怎么想的,他怎么就舍得你一个孩子,跑到那种兵荒马乱的地方去?”
说完,就站起身来,一副要去找李世民要个说法的样子。
李恪见状,连忙上前几步,跪在杨妃面前,双手紧紧握住她的双手